
位于外马路87号、现为汕头存心慈善会办公地点的这座三层楼高的建筑,不少汕头人都非常熟悉。不过很少人会知道,这座建筑的背后记录着老汕头埠消防事业的发展史,它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存心水龙局旧址。记者近日走进这座老市区地标性建筑,探访水龙局的前世今生。
募集近两万枚银元筹办水龙局
如今我们看到的水龙局大楼是在2008年进行修复后的样子,外观上基本保持了它的原貌,呈现出中西结合的洋楼风格。二楼外墙悬挂着仿制当年水龙局的圆形标牌,上面印有水龙局的标志和“1927”的字样。(见图)走进楼内,迎面就可以看到水龙局纪念碑。纪念碑由三块花岗岩组成,宽225厘米,高210厘米,厚20厘米,上面用金字刻着1929年汕头各界捐助存心善堂购置消防车及建筑水龙局诸行号暨各大善长的名字。
存心水龙局不同于今天行政概念上的“局”,它事实上是属于民间的灭火救援机构。记者从《汕头存心善堂堂务报告》中关于水龙局的记载中看到:“本善堂水龙局,创设于前清光绪末季,当时为旧式抽水机,本堂同人,以汕头华洋杂处,市政日臻繁荣,马路开辟,市区扩大,为适应环境需要,特发起募资购置新式摩托救火机,及筹建新水龙局。”据汕头存心善堂会长蔡木通介绍,存心善堂早在清光绪末年就成立了灭火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汕头经济的发展,商铺云集,加上汕头当时的民居以木屋为主,一旦发生火灾容易“火烧连营”。社会强烈要求壮大灭火队伍,于是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华侨的支持下,募集到19801枚银元于1927年筹办存心水龙局,1929年正式落成。据资料记载,存心水龙局是当时广东省第二个比较完整的消防系统,在全国居第四位。
从欧洲购置汕头首辆消防车
存心水龙局建成时,汕头的商会通过一位在汕头开洋行的德国商人,从欧洲购买了汕头有史以来的第一辆消防车。当时消防车抵达汕头时,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过来一睹风采。当时消防车的装备比较简单,就是由一辆装载发电机和水泵的汽车组成。存心水龙局先后在1939年和1943年又再添置了两辆消防车。消防车如今被广东省消防总队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汕头存心慈善会秘书长陈郴告诉记者,当时消防员都是由热心义工组成,既有善堂工作人员,也有社会贤达,义务消防员共有100多人,在汕头沦陷期间更多达300多人。当年的通讯条件不发达,因此水龙局的顶楼上设置有瞭望台,每天派人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一旦发现有火警,就会敲响三楼的大铜钟。据介绍,当时汕头共分为6个区域,值班人员以敲几下钟来表示哪个区发生火灾,消防员听到钟声后就立即出动救火。《汕头存心善堂堂务报告》记载了水龙局在1932年至1948年间共灭火218次,为抢救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在发生如地震、风灾、水灾的时候,水龙局消防员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抢险一线。
水龙局修旧如旧留住宝贵历史
1950年,汕头公安机关接管存心水龙局,整编队伍组建市公安局消防队,至此,存心水龙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1967年的“破四旧”大潮中,善堂的老社工们为了防止水龙局纪念碑遭到破坏,掘地三尺将石碑埋在地下,直到2008年准备修复水龙局时才终于重见天日。现在不时有从外地回来的汕头人来到修复后的存心水龙局旧址参观。
陈郴说,保护修复一座老建筑不仅仅是为了留住它的原貌,更重要是要保存一段历史,留住一段记忆。当前,人们不断呼吁保护汕头老市区历史文化建筑,尽最大可能修复记载着汕头埠历史的宝贵财产。如何做到修旧如旧,活化老建筑,存心水龙局旧址的成功修复或许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