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消防局作战训练处高级工程师何宁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地震救援中,尤其是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段内,消防部队的专业训练、装备以及队伍组建方式,这些都能充分说明消防部队在人员搜救方面的优势。
队伍组建专业:2小时内可调集轻、重型搜救队142支
何宁介绍,为切实做好地震等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公安消防部队进一步规范地震救援力量建设。参照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标准和国际搜救队建设模式,在全国消防部队组建重型地震搜救队144个、轻型地震搜救队408个。
轻型队具有建筑倒塌现场的常规人员搜索和营救能力,可以破拆、捣碎和切割一般建筑构件。重型队具有较高的人员搜索和营救能力,能对钢筋混凝土建筑构件开展破拆救援作业。此外,还依托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在全国建立了29个省级地震救援队;在山东和云南建设了2个消防搜救犬培训基地,在全国建立了67支搜救犬分队,搜救犬数量超过700头。
目前,公安消防部队可在2小时内一次性调集轻、重型搜救队142支,可满足跨区域地震救援的需要。
此外,按照国务院《“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部署安排,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的6个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即将投入执勤,今后将承担区域性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
救援装备专业:搜救队配8大类62种救援装备
何宁介绍,公安消防部队制定了《地震搜救队人员构成和器材装备配备标准》,每个搜救队由指挥员、建筑结构专家、探测组、破拆组、营救组、医疗组、保障组、通信组、安全观察员、搜救犬训导员等构成,配备了防护、侦检、搜索、破拆、顶撑、照明、通信、救生等8大类62种救援装备,以及72小时自我保障物资,能够满足独立救援、自我保障的需要。
何宁强调,作为救援队,首先必须要有保证自身安全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开展各种救援工作。
何宁还介绍,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的要求,对携行装备分类存储,既可以随车、随飞机运输,也可以单兵、班组、团队携装徒步行进,多种方式保障人和装备不分离,确保及时运抵地震救援现场,及时开展人员搜救。
近年来,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消防工作的高度重视,公安消防部队各类灭火和应急救援执勤车辆从2005年前的1.3万余台增加到目前的2.6万余台,防护、侦检、救生、破拆等特种器材装备增加至424万余件(套)。
救援训练专业:日常训练包括生命搜索、建筑物破拆等内容
何宁介绍,公安消防部队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震救援专业训练体系,编制了相应的训练操法、勤务规程、训练要则等规定。并且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任务职责,明确了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每个总队都建设有相应的地震及建筑倒塌训练设施,可以开展生命搜索、建筑物破拆、顶撑固定、高空救援、狭小空间救援、绳索救援等日常训练。
同时,公安消防部队注重加强地震等应急救援技术、战术研究,与相关部门和力量建立了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组建技术专家队伍,定期开展各级指挥员培训、抢险救援专业培训、战例研讨和国际交流。
近年来,为了做好地震及建筑倒塌等事故救援,连续举办了地震及建筑倒塌事故救援、水域水难救援、交通事故救援、山岳救援、绳索救援等多个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大批的业务骨干,进一步提升了快速反应和抢险救援能力。
力量调派科学:四川周边四个消防部队作为首批跨区应急救援力量
何宁介绍,着眼于防控重特大灾害事故需要,公安部消防局在全国划分东北、华北、华东等8个应急救援协作区,分别制定跨区域灭火救援和反恐处突应急预案,强化区域协同联动。特别是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